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网站:fsb-bearing.com

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

时间:2018-04-24 09:54:44编辑:梓岚

考生的来源,常科主要来自生徒和乡贡。生徒即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应试者,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后,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,即“省试”。乡贡则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受试者。州县考试称为“解试”。对解试合格者,州县长官要设“鹿鸣宴”(歌《诗经·鹿鸣》)以招待之。

凡以乡贡入京应试者,又通称“举人”。而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,在唐代习惯上称为“进士”或称“秀才”。如孟郊《送孟秀才序》京师之进士以千数,其人靡所不有。“其所谓”进士,即指应试进士科之人。可见,唐代进士、举人、秀才的概念与明清是很不相同的。至于参加制科考试的,可以是已有官位的官员,也可以是常科及第的人或庶民百姓。

唐代主持中央科举考试的是礼部,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,称为“知贡举”。如礼部侍郎缺人,则由他官主考,称为“权知贡举”。因为礼部试都在春天进行,故又称“春闱”。考试内容及录取标准,各科不尽一致。进士科开始以考时务策为主,后来加试帖经和诗赋。玄宗之后又规定诗赋为必考项目,计考时务策五道,诗、赋各一篇。

诗的题目和用韵有严格的限制,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,诗题冠以“赋得”两字,被称为试帖诗。明经科则以考试经义为主,先帖经(考经文记忆)、“墨义”(默写经文及注疏),后口试。口试问经义十条,答时务策三道。除此之外,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,还要请当世显贵或有文学声望的人向考官进行推荐和奖誉,才能有及第的希望。这就是唐代的行卷风气。如白居易之投谒顾况,朱庆余之寄意张籍便是。而张籍《赠贾岛》又曾有“秋卷装成寄与谁”之叹。
本文标题: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 - 历史文化
本文地址:/whjc/5746.html

本文标签:科举制
本文专题:

下一篇:谷雨是什么意思